恳亲谒祖

滕训旺在《孟子.滕文公》思想研讨会发言

滕训旺在《孟子.滕文公》思想研讨会发言

滕文公问政孟子

公元前1046年,武王克商,建周朝定都镐京(今陕西省西安市),改帝制称谓为王。姬发为周武王,追赠其父姬昌为周文王。

周武王实行分封制,武王的同父异母弟,文王第十四子

错叔绣封于滕地,建立姬姓滕国。

春秋战国之际,"滕,小国也"处于列强之间,跟随大国会盟、征战,在强国的夹缝中讨生图存。至滕文公执政时,他不以小国自卑,立志摆脱被欺凌的局面。滕文公还是世子(太子)时,两次拜见了孟子。滕定公(滕文公的父亲)病逝,滕文公派然友(文公的太师)向孟子求教,办理丧事的按排,孟子说:"守丧三年"。然友返回后向文公说明了情况,文公决定三年守丧,宗室长辈与朝中文武百官因丧礼久废坚决反对,並说我同一宗族的邻国都没有守丧三年的规定,违犯常规,不可以实施。于是太子再让然友请教孟子。孟子说:"这事不可再求教别人了,上面喜欢什么,下面也必然喜欢,办丧事就在于太子决定了。”然友返回后说明孟子的建议,太子说:这个事的确定取决于我"。于是结棚住了五个月守丧,没有传什么别的戒令。宗长及百官都认可,並说太子懂礼节。

滕文公继位后,又问道于孟子,"滕,小国也,间乎齐楚。事齐乎?事楚乎?"齐人将筑薛,吾甚恐"。“竭为以事大国,则不得免焉,如之何则可?"滕文公向孟子提出了滕国如何自强自立,免受大国欺凌的问题。孟子则尽心尽力地为滕文公出谋划策,邦助滕文公寻找治国的方略。孟子则力劝滕文公广施仁政。选贤人,选贤要多方面深入细致的考察,广开言路,倾听"国人"的反映,並要对政绩进行考察。经全面考察确认后是"贤者"方可任用。孟子还让滕文么施仁政体察百姓的疾苦,为政者与百姓休戚与共,做到忧则与民同忧,乐则与民同乐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。

在处理邻国的关系上,实行仁政的原则是体察邻国的国情,顺应其民心。符合邻国百姓的利益,受百姓欢迎的事就去做。不符合邻国百姓的利益的事就不去做。以邻为友、互相尊重,和睦相处。孟子还告诉滕文公要重视教育,办学校,治理社会风气,创建社会和谐。治理国家关注民生,为政者还要"治民之产"。为了发展生产,孟子主张要彻底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。在农业上推行"井田制"。

滕文公积极采纳孟子的建议,从滕国的实际出发,带领滕国人民奋发图强,滕国名声大振,远近都称滕文公为贤君,各行各业的豪杰志士自愿来滕定居者络绎不绝。有个叫许行的人,在楚国搞农业,从楚国来到滕国,对滕文公说:"你实行仁政,愿为您的百姓"。滕文公答应並给了他住处。许的学生几十人都穿着粗布衣服依靠编织草蓆维持生活。陈相与其弟扛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,对滕文公说:"听说你施行圣人的政务、仁政也算圣人吧!我们愿意做你的百姓。"从此滕国人丁兴旺、蒸蒸日上、国富民强,善国之名远扬。

滕文公问道于孟子,广施仁政,"以区区五十里的小国,在八百诸候并立,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,不但没有被大国吞并,反而疆为善国,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(《孟子、滕文公》)上下篇载。生存七百六十多年,传三十二世。可谓奇迹。

滕训旺简历

滕训旺:1946年生,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。滕州市滕国文化研究会常务付会长,《华夏滕姓通谱》总编助理、河北统修理事会会长,世界滕氏宗亲联谊会副秘书长。

曾任职行政机关,国家公务员。退休后一直热心宗亲的公益事业。参加了研学游和滕州市 届、第二届文化节,积极参加活动並配合做好工作。参加了2012年的滕州文公台的祭祖活动。曾在金华市《华夏滕姓通谱》办公室为《通谱》的编纂做了一定的工作。参加配合了2016年的《华夏滕姓通谱》圆谱大会。


返回列表